当前位置: 后勤首页 >> 党建之窗 >> 基层党建 >> 正文

王传雄:党员干部要树立良好风气

作者:  [发表时间]:2017-05-27 [来源]:党建网)</span> </p></p> [浏览次数]:

习近平同志指出:“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古人云:“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这里说的“风俗”,就包含风气之意。风气是一种来去无形、无色无味,却关乎人心善恶、世风好坏、事业成败的巨大力量。风清万物欣,气正百业荣。风气问题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党风问题尤为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一个机关、一个单位的“风气”也是如此。“风气”正,则容易形成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共创辉煌的氛围,可以在成功的道路上继续走向成功;“风气”不正,即正气不足,邪气上升,歪风盛行,会腐蚀人的思想,浸淫人的心灵,扭曲人的信念,丧失人的斗志,就可能导致干部互不服气,相互掣肘,最终日渐西下,可以在原来成功的道路上一步步滑向深渊,走向衰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常说,风气好,人人受益;风气不好,人人受害;端正风气,人人有责。“风气”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工作成败,关系着事业的盛衰。作为党员干部,抓风气建设,塑造高风亮节美德,营造清风正气环境,宽松经济发展大势,显得尤为必要、重要。?

一、优良风气是党的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胜利,改革、开放,执政、发展,靠的是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讲,离不开党的优良风气。党的优良风气,是一种精神力量、政治优势。在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华侨陈嘉庚关心国事,善于从风气上看政治,看优势。他到重庆,蒋介石用100银元一桌的山珍海味招待他;到延安,毛泽东用南泥湾生产的大豆做的豆腐和自己种的青菜招待他。他从山珍海味与豆腐青菜看出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两种不同“风气”,回到南洋后向侨胞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人家问他为什么,陈嘉庚说:“重庆国民政府是前线吃紧后边紧吃,延安毛泽东同志与官兵、百姓同甘共苦”。后来的事实证明陈嘉庚的预见和判断是多么的准确、正确。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在陕北看到共产党的领袖和红军将士官兵一起,携手并肩,不怕困苦,于是,斯诺预言断定:这是大有希望的“兴国之光”。由于党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众志成城,正是靠的这种威力无比的政治优势,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直到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天,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困难、新的挑战、新的环境,我们要传承、发扬光大党的这种政治优势,高扬艰苦奋斗的旗帜、高扬清风正气的旗帜、高扬“两个务必”的旗帜,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二、优良风气是一种雄厚资源。“源澄而流清,源浑而流浊”。优良风气是持久的精神支柱、资源。风正则气顺,气顺则心齐,心齐则事成。“苦不怕累不怕,就怕社会风气差”。“风气”,对它观之、辨之、品之、味之,好似看不见、摸不着、无味道、无感受,不过它像空气一样,天天在你身边、在你周围、在你生活的环境中,你每天都在感知它。由于它是一种精神资源,无时无刻不在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身处风清气正的环境,能聚人心、出人才、兴事业,给人带来安全感、温馨感、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无价的精神财富,有利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干事、奉献、为民、创业,有利于我们“福润事业、利泽长远”。但是也应看到在时代条件深刻变化、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使命任务艰巨繁重的情况下,风气建设面临的情况和问题也日益复杂多样,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表现为:指导思想不端正,政绩观不纯,形式主义、报喜藏忧、欺上瞒下,甚至弄虚作假;用权不公,侵害基层利益,特别是在处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敏感问题上,存在不阳光、看关系现象;奉行好人主义,原则性不强,对违纪违规的人和事不敢抓、不敢管,迁就照顾等等。我们在认清优良风气是一种资源的同时,更要充分认清不良风气对社会、对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带来的毒害、危害、侵害。对党内外滋生的种种不良风气要多措并举、内外兼顾,下大力气加以纠正;党员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坚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干事,用过硬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形象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优良风气是促进改革发展的力量。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这次活动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风气”是社会生产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反映或体现,其状况如何与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息息相关。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风清气正,就能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和一种心情舒畅的环境,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持续不竭的动力。作为一个地方或部门的物质条件尽管差一些,软环境一时上不去,但只要风正、人心齐、热情高、干劲足,就能弥补物质条件的“先天不足”而得以平稳健康发展。否则,风不正则理不公,理不公则气不顺,气不顺则劲不足,劲不足则事不成。所以,风气正才能促进改革发展。社会风气不良甚至败坏,就会严重影响和制约经济的发展。我们在着眼改革发展中,要从端正“风气”入手,切实把“风气”搞正,从而去更加自觉、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中国梦”,积极投身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动实践,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优良风气为改革发展提供助力,充当引擎,是推动改革发展的保证。对此,我们要把“风气”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上抓紧抓好。

四、优良好风气是党员干部有所作为的保证。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当前,所谓‘为官不易’、‘为官不为’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要深入分析,搞好正面引导,加强责任追究。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如果组织上管得严一点、群众监督多一点就感到受不了,就要‘为官不易’,那是境界不高、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一点,要向广大干部讲清楚。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 一些人常抱怨现在“环境不好”、干事不容易,甚至动辄得咎。事实上,这些同志首先应检视的,是自身能力素质。回归为民本色,是否从思想深处进行了纠偏?告别行政意志,是否懂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走进信息时代,是否学会了在舆论监督下工作?扫除不良积习,是否真正做到了“打铁先要自身硬”?回答好这些命题,才能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自觉;才能跟上群众期待、保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把转作风与抓改革、促发展统一起来。当然,倡导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也离不开激浊扬清、优胜劣汰的好环境,要形成一种让“为官尽责”者升得了迁、让“为官不为”者过不了关的好机制。一方面,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为勇于改革的干部打气。应该树立这样的导向:有为才有位,而不是有资历就有位,甚至是不出错就有位;不能做事越多风险越大,让不干事的人安安稳稳,让干事的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只有对该作为不作为的干部严肃惩处,对群众不满意的干部坚决撤换,使庸官难过“上岗关”、懒官难过“考核关”、太平官难过“群众关”,让今天的“为官不为”,成为明天的“为官不易”,才能激励更多想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大显身手,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作者系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纪检监察科科长)(来源:党建网)